6月20日,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其中指出:到2025年,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培育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建成3-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在交通领域带动二氧化碳减排5-10万吨/年。打造8个世界级示范场景,分别为:国际氢能示范机场、国际氢能示范港口、国际氢能示范河湖、世界级氢能产业园、深远海风电制氢示范基地、零碳氢能示范社区、低碳氢能产业岛、零碳氢能生态岛。
《成都市”十四五“绿色转型发展规划》
6月23日,成都市发改委发布成都市”十四五“绿色转型发展规划:其中氢能方面指出:
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持续开展氢燃料动力重型货运车辆示范应用。
积极布局氢能等新型储能新赛道,推动氢能“制储运用”全产业链发展,打造“绿氢之都”;研发多元储能方式, 探索压缩空气储能、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储能等新技术路线。
加快构建成渝“电走廊”“氢走廊”“智行走廊”,争创国家车联网先导区。
“绿氢之都”打造工程:以郫都区为核心区,突出全域联动,打通“研发 —制备—存储—运输—加注—应用”链条,重点依托天府永兴实验室建设,加强氢能技术协同创新,建设菁蓉镇国家双创基地等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与孵化中心,推进东方氢能等总部研发、生产制造基地建设,打造品牌突出、体系完善、 技术领先的氢能全产业链。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
6月9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
推进用能结构低碳化。有序推进有条件的企业使用电能替代化石燃料。加大光伏、光热、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企业新建建筑应安装太阳能系统,鼓励既有企业建筑屋顶实现光伏发电“应用尽用”。探索氢能在制造业原燃料替代、储能、货运、非道路移动机械等领域的应用。鼓励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和绿色电力认购,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支持企业建设多能互补的绿色低碳智能微网,实现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余能余热利用、储能装置、能源智慧化管控等系统集成。推动水泥行业实施清洁低碳能源替代。
打造绿色智慧能源产业集群。鼓励低速风电、高效光电、先进储能等能源领域先进前沿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落地。支持能源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在昌平能源谷、房山高端制造业基地、怀柔科学城中心区等区域,发展柔性智能输变电设备、智能化风电、光伏、储能等新能源并网关键装备。推动氢能与氢燃料电池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在昌平能源谷、中关村房山园、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等区域,加快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及系统集成,统筹推进京津冀区域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布局。
《重庆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6月1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其中提到:
推动天然气与太阳能、地热源、水源等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开展氢能利用研究,以先行先试带动推广应用,加快“油气电氢”综合能源站建设,车用综合能源站达到100座。完善LNG加气站点网络化布局,增加LNG加气站加注功能,形成覆盖全市的LNG加气站网络体系。推进船用燃油领域天然气替代,鼓励发展LNG动力船舶,加快推进涪陵、万州、丰都LNG加注码头建设,支持船用LNG移动加注。
《六安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6月11日,安徽省六安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征集《六安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公告,其中氢能方面指出:
鼓励油气电氢一体化综合交通能源服务站等新兴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加油站增建充电、加氢等设施。将光伏、储能、充电站和电网结合建设,打造光储充放一体化充电站。
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建设,积极推进风光储、风光火(储)一体化等多能互补项目和风光等源网荷储项目建设,推动“可再生能源+储能”模式发展,探索“水风光氢一体化”开发机制。
《湖北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5月1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印发《湖北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氢能方面指出:积极探索氢能开发利用。聚焦制氢、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等氢能产业链核心环节,推动基础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鼓励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及分布式能源系统技术攻关,建设可再生能源绿电制氢、工业尾气制氢、大规模氢气提纯、储供氢关键设备等氢源供应及配套装备制造项目,加快氢能在交通运输、工业、储能调峰、分布式供能等领域应用,规划加氢站等配套氢能供应基础设施建设。
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一网通办”全面落实,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能源行业治理初步实现从以项目审批为主转向规划、政策、监管、服务并重。氢能“研发+制氢+储运+应用”全链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建成加氢站12座,推广应用氢燃料电池车210辆。
《广西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6月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广西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推动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利用
积极探索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利用。在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好、发电成本低、氢能储输用条件较好地区,探索利用富余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鼓励在化工、冶金、交通等领域开展氢能替代应用。鼓励在南宁、柳州、北海、玉林等人口密集和工业基础较好地区探索开展氢能利用及运营模式示范,建立自治区氢能利用示范区。
积极培育氢能产业链。探索氢能开发利用,积极培育氢能制造、储运、加工等产业链环节,在南宁六景、梧州藤县等资源富集区探索开展可再生能源富余电力制氢,发挥沿海石油化工产业优势培育工业副产制氢。积极推动氢能在工业、交通、储能、发电等领域的应用,谋划氢能产业发展布局。结合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升级,积极发展氢燃料电池系统、加氢站、供氢系统等关键产品,加快广西玉柴燃氢发动机关键技术创新成果转换和商业化应用,争取打造全国先进的氢能汽车产业链。
《浙江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5月1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浙江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氢能方面指出:推广氢能等新能源应用。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城市公 交、港口、城际物流等领域应用,到2025年规划建设加氢站近50座。探索应用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用好全省工业副产氢等资源,探索开展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制氢试点。强化氢能产业链上游制氢优势,培育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延伸发展氢能储运及加注产业。积极开展氢能利用、储 能、能效、电力需求侧管理等领域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工作。
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开发、氢能、储能、 节能减排等领域,重点突破光伏组件、燃气轮机、深远海风电、氢能 制储运、电化学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依 托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推动转化应用。
推动能源装备产业发展。全力支持风电、光伏、储能、氢能 等能源装备产业可持续发展,鼓励企业从单纯设备制造商向综合 服务商转型。发挥我省光伏产业链齐全优势,补齐风电产业链短 板。推动安全高效、绿色环保的新型电化学储能产业发展,构建退 役动力电池回收及储能再利用产业链。强化氢能产业链上游制氢 优势,培育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延伸发展氢能储运及加注产业。
实施一批工程项目。打造一批“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支持舟山建设清洁能源绿色转换枢纽,鼓励自贸试验区内基础较 好的片区建设近零碳/零碳排放工程。围绕核电基地建设近零碳 未来城(园)。探索建设一批兼具天然气、储能、氢能、快速充换电 等功能的综合站点。
《福建省“十四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
6月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福建省“十四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
关于氢能方面的内容包括:
研究推动开展可再生能源配套氢储能项目试点。
争取福建省列入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省份。支持有条件的地市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试点示范,完善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开展工业副产氢提纯等,开展公共交通、物流(含冷链物流)、环卫等运营示范。
支持建设氢能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及氢燃料电池技术创新科研平台。
围绕储氢、运氢、加氢、氢燃料电池电堆等装备体系,重点开展氢气储运关键材料及技术、基于可再生能源及先进核能的制氢技术、空压机及氢循环泵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
《江西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
5月17日,江西省发改委发布《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氢能方面指出:鼓励氢能、发电侧储能等新型能源利用方式。加强新能源与增量配电网、充电桩、氢能等融合发展,推动支持与储能深入融合的新能源微电网应用示范工程、“风光(水)储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绿色能源示范县(区)、综合智慧能源示范项目等能源新业态新项目建设。在新增用能区域,因地制宜实施传统能源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的协同开发,优化布局电力、燃气、热力、供冷、储能等基础设施,实现多能互补和协同供应。拓展氢能在储能、发电、工业、等应用领域,探索和时间氢能储运体系,探索培育“风光发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
《广东省能源发展 “十四五” 规划》
4月1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氢能方面指出:
大力发展先进核能、海上风电、太阳能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氢能、储能、智慧能源等新兴产业。
开展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氢气纯化、低温液氢、低压固态储氢技术研究加快催化剂、碳纸、膜电极等燃料电池关键设备国产化研制。
推动各领域终端能源消费低碳化、零碳化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推动电能替代、 氢能替代关键技术研发。
东莞市人民政府印发《东莞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氢能方面指出:
发展目标:到2025年,人均生活用能达0.51吨标准煤/人·年左右,在市内各区域及城际高速公路服务区建成约34000个充电桩(不含私人及内部专用充电桩)及29座加氢站。
发展布局:新能源交通服务基础设施网络。完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充分依托住宅小区、单位停车位配建充电桩,鼓励有条件的充电设施对社会公众开放,以满足基本充电需求。依托全市范围内的高速公路网络,重点在服务区建设城际快充站,以满足城际出行需要。推进景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推动氢能源汽车应用和加氢站建设,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
《天津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2月19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发布《天津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氢能方面指出:
拓宽可再生能源消纳途径,鼓励可再生能源电力就地制氢、制冷、供热等,实现灵活转化利用。
打造氢能产业发展高地。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加强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汇聚优势科技资源,开展氢能及氢燃料电池创新平台建设,为产业发展培育可持续创新能力。打造京津冀氢能资源供给基地,有效利用工业副产氢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拓展多元化制氢方式,提升制氢产业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快加氢设施建设,为示范推广提供保障。以天津港保税区等区域为重点承接载体,建设氢能示范产业园。聚焦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吸引龙头企业、优势企业项目落地,形成涵盖制-储-运-加-用的全产业链。打造氢能应用示范中心,累计推广物流车、叉车、公交车等氢燃料电池车辆900辆以上。到2025年,基本构建技术、产业、应用融合发展的氢能产业生态圈。
氢能。渤化集团加氢母站建成投产,滨海新区建设至少5座加氢站,在其他区域结合实际需求建设加氢站。滨海新区重点在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区域开展氢燃料电池重型卡车、物流车、叉车、港口机械等示范运营,全市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900辆以上;聚焦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集成、整车生产等核心装备制造,引进培育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氢能龙头企业,提升氢能装备水平;建设国家级氢燃料电池测试评价中心和行业标准平合,推动中汽中心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项目建成投产。
《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
3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发布《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能源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其中氢能方面指出:大力推进制氢产业发展。充分利用自治区丰富的新能源资源,以风光氢储产业集群发展为基础,在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等有较明确氢气消纳市场地区,以风光氢用一体化方式布局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化发展。到2025年,全区绿氢年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左右。
加快推进氢气储运加基础设施建设。以产业发展和氢源保障为基础,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规划布局加氢站,加快氢能储运和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城市和城际公共加氢站网络布局建设,依托高速公路网络,在有条件的服务区配套建设公共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开展更高压力的氢气长管拖车运输和液氢运输示范,提高氢气输送效率,适时开展区域性氢气输运管网建设和运营示范,探索高效智能氢气输送管网的建设。到2025年,建成加氢站60座。
加快推广氢能应用。结合氢能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氢能在交通、冶金、发电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探索氢能多元化应用途径。支持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等地区的矿区和工业园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及氢能矿用重卡综合应用示范,重点是载重31吨以上的矿用重卡。加快城市公交、市政环卫、邮政物流、机场巴士等公共领域燃油车淘汰速度,推动各级人民政府及公共机构逐步加大氢能汽车使用规模。积极探索低成本氢能在钢铁、冶金、炼化等行业作为高品质原材料的应用,在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开展氢能—冶金、氢能—化工耦合利用示范,有效降低工业领域化石能源消耗。因地制宜布局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在园区、矿区等地区探索开展以氢为核心的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在偏远农村牧区开展燃料电池分布式电源示范应用。
《青海省 “十四五” 能源发展规划》
2月28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印发《青海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其中氢能方面指出:探索示范氢能绿色开发技术利用。以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研发为重点,探索氢能在电力、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应用,打造青海 “绿氢”品牌。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储氢用氢技术研究,建立氢气储运网络,推进槽车、管道等运输方式试点,形成规模化绿色氢气供给能力。研发氢能多元利用技术,推进氢能在盐湖化工、能源化工领域替代煤炭等化石能源的试点示范。在西宁、海东、海南等地区开展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配送车、矿山用车等试点,配套建设加氢站和氢气储运等基础设施。
6月16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202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其中氢能方面指出:推进绿氢终端应用。研究光伏制氢、储氢集成技术,开工建设离网制氢用氢、新能源弃电制氢用氢等示范项目。以重型卡车为切入点,推广交通运输领域燃料电池应用示范。(省科技厅、省能源局、省交通运输厅,海南州、海西州政府)以氢能冶金技术为突破口,研究推进冶金化工领域工业绿氢替代。(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
近日,酒泉市制定下发了《酒泉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下称《方案》)。
其中指出:酒泉将重点打造“一区一园一中心三基地”的氢能产业布局,确保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一个示范区:以玉门为中心,连同金塔、肃州、瓜州、敦煌等县市区,构建酒泉市绿氢生产及综合利用先行示范区;一个装备制造产业园:在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布局建设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园,以本地市场需求为基础,积极拓展周边市场,逐步形成产业链完整和企业聚集的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园;一个氢能创新中心:由玉门油田、青骐骥等涉氢企业组建氢能产业创新中心,引进省内外氢能领域专家团队,开展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促进成果转化,打造支撑氢能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三个规模化绿氢生产及综合利用基地:充分发挥酒泉市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重点打造玉门、瓜州、金塔等规模化绿氢生产基地,发展下游化工、交通、储能等领域综合利用基地。
《甘肃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
1月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甘肃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的通知》,其中氢能方面指出: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培育氢能产业,加快推进电解水制氢试点,打造规模化绿氢生产基地.有序推动制氢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制氢、氢存储、氢运输、加氢站、氢燃料电池 “五位一体”的氢能产业园。加大钍基熔盐堆核能后续产业扶持力度,推动高温制氢装备、加氢催化制精细化学品相关产业发展。示范推广绿氢冶金、绿氢化工项目,开展能源化工基地绿氢替代,促进减少工业碳排放,有效降低冶金化工领域化石能源消耗。探索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场景。 “十四五”全省可再生能源制氢能力达到20万吨/年左右。
《山东省能源发展 “十四五”规划》
2021年8月19日,《山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其中提出:氢能.围绕创建 “国家氢能产业示范基地”,发挥我省氢能产业基础优势,健全完善制氢、储 (运)氢、加氢、用氢全产业链氢能体系,加快形成 “中国氢谷” “东方氢岛”两大高地,打造山东半岛 “氢动走廊”。实施 “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推动氢能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工业副产氢纯化技术,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和低谷电力制氢试点示范,培育风光+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模式,加快发展高压气态储氢和长管拖车运输,探索推进高效、智能氢气输送管网的建设和运营。合理配套、适度超前布局加氢站,重点推进城市公交、物流、环卫等专用加氢站建设,开展加油、加气、充电和加氢站合建模式试点。
加大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制造等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推动燃料电池装备规模化生产。加快氢能多领域多场景应用,在通信基站、数据中心等场所推进氢能应急电源示范,在海岛、园区等特定区域开展以氢为核心的能源综合利用试点。到2025年,加氢站数量达到100座,实现产值规模1000亿元。
(来源:网络 佳安氢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