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发改委等九部门: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利用

首页    【政策法规】发改委等九部门: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利用

引言

 
《规划》强调——
 

统筹推进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发挥区域市场优势,主要依托省级和区域电网消纳能力提升,创新开发利用方式,推进松辽、冀北、黄河下游等以就地消纳为主的大型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利用省内省外两个市场,依托既有和新增跨省跨区输电通道、火电“点对网”外送通道,推动光伏治沙、可再生能源制氢和多能互补开发,重点建设新疆、黄河上游、河西走廊、黄河几字弯等新能源基地。 

 

有序推进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开展省级海上风电规划制修订,同步开展规划环评,优化近海海上风电布局,鼓励地方政府出台支 持政策,积极推动近海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开展深远海海上风电规划,完善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推动深远海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探索集中送出和集中运维模式,积极推进深远海海上风电降本增效,开展深远海海上风电平价示范。探索推进具有海上能源资源供给转换枢纽特征的海上能源岛建设示范,建设海洋能、储能、制氢、海水淡化等多种能源资源转换利用一体化设施。

 

加快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重点建设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和北部湾五大海上风电基地。 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存储调节设施,强化多元化智能化电网基 础设施支撑,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适应能力。加强可再生能源发电终端直接利用,扩大可再生能源多元化非电利用规模,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利用,促进乡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多措并举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发供用高比例新能源示范


在有条件的地区,利用新能源直供电、风光氢储耦合、柔性负荷等技术,通过开发利用模式创新,推动新能源开发、输送与终端消费的一体化融合,打造发供用高比例新能源示范,实现新能源电力消费占比达到 70%以上。

 

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利用。
开展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低、氢能储输用产业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产业化发展,打造规模化的绿氢生产基地。
推进化工、煤矿、交通等重点领域绿氢替代。推广燃料电池在工矿区、港区、船舶、重点产业园区等示范应用,统筹推进绿氢终端供应设施和能力建设,提高交通领域绿氢使用比例。在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现代煤化工或石油化工产业基础好的地区,重点开展能源化工基地绿氢替代。积极探索氢气在冶金化工领域的替代应用,降低冶金化工领域化石能源消耗。

 

专栏 10 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利用
创新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开展大规模离网制氢示范和并网型风光制氢示范。
加强可再生能源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装备攻关。加强前瞻性研究,加快可再生能源前沿性、颠覆性开发利用技术攻关。重点开展超大型海上风电机组研制、高海拔大功率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光伏发电户外实证示范,掌握钙钛矿等新一代高效低成本光伏电池制备及产业化生产技术,突破适用于可再生能源灵活制氢的电解水制氢设备关键技术,研发储备钠离子电池、液态金属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锂硫电池等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推进大容量风电机组创新突破;突破生物天然气原料预处理、消化、利用等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推进适用于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新型电解水设备研制;加快大容量、高密度、高安全、低成本新型储能装置研制。

 

 加强科技创新支撑。加大对能源研发创新平台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规模化储能、氢能等技术领域,整合资源、组织力量对核心技术方向实施重大科技协同研究和重大工程技术协同创新。加大高水平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鼓励各类院校开设可再生能源专业学科并与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完善可再生能源领域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人才与创新团队。


加强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技术创新合作。围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强与相关国家在高效低成本新能源发电技术、储能、氢能等先进技术上的务实合作。鼓励可再生能源领域国际技术创新交流,积极融入全球可再生能源创新网络。

 

以下是《规划》全文:

 
 

佳安氢源-可再生能源制氢提纯方案

 

电解水制氢分为绿电制氢和传统能源发电制氢,其中绿电制氢主要分布在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电解水制氢主要有4种技术路线:碱性电解水制氢(AEL)、质子交换膜(PEM)、固体氧化物(SOEC)、阴离子交换膜(AEM)电解,其中AEM和SOEC还未形成商业化。电解水制氢产出氢气主要杂质为饱和水和氧气。佳安氢源解决低成本高效率脱除水和氧,使氢气达到燃料电池用氢标准。

 

生物质制氢一般条件下,生物质主要是指农作物秸秆、锯末、有机肥或填埋垃圾等。原料来源广、总量充足,技术尚未商业化。目前气化制氢和热解制氢两种技术路线研究较多,光合制氢或发酵制氢也具有较大潜力。气化和裂解是将固体或液体生物质置于10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密闭环境中,将其转化为合成气,通过脱除其中CH4、H20、N2、CO2、CO及各种大分子颗粒物等杂质,可获得其中的氢气。

 

 

2022年6月7日 09:11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