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析 | 副产氢的 “钱途”

首页    市场分析 | 副产氢的 “钱途”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将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

 

副产氢引发多方重视

氢能产业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布局的重要部分,但需要认识到的是,当前我国的氢能产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依托现有氢气产能,提供便捷廉价的氢源,以支持氢能中下游产业发展,降低氢能产业起步难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氢能源按照制氢技术路线来分,可以分为煤炭、天然气为原料的化石燃料制氢,通过焦炉煤气、氯碱尾气、乙烷和丙烷脱氢等方式的工业副产气制氢,以及通过碱水制氢、PEM制氢、SOEC制氢等方式实现的电解水制氢。

 

尽管从长期来看,电解水制氢是最清洁环保的方式,但相比于其他制氢方式,目前电解水制氢成本最高。电解水制氢成本为 40 元-50 元/公斤(电力价格为 0.6 元/kWh 时),工业副产氢平均成本为 12 元-18 元/公斤。

 

因此就短期来看,在可再生能源低成本绿电电解水制氢普及之前,工业副产氢凭借成本经济性、显著的减排效果,将是过渡阶段最佳途径之一。

三大主要的副产氢制备方式均有企业涉足,建设主体以各大石油化工企业为主。

其中焦炉煤气直接提氢投资较低,相比使用天然气和煤制氢更具成本优势,是大规模生产低成本廉价氢气的有效途径,在国内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

 

丙烷脱氢(PDH) 尾气经过PSA提纯后,可满足燃料电池用氢标准,而且PDH副产氢容易净化,回收成本低,提纯成本约为0.05~0.1元/Nm³。此外,PDH项目大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从产业布局角度看,PDH与未来氢能负荷中心存在很好的重叠,可有效降低氢气的运输成本。

 

海量市场与机遇

随着我国氢能产业加速发展,氢气需求与产量预期将会持续增长。据测算,预计到 2030 年,中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 3500万 t,在终端能源体系中占 5%(以热值计算)。预计到 2050 年氢能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约为 10%,氢气需求量接近 6000 万 t。

 

而中国在副产氢供应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相关产业在中国具备充足的规模基础。以焦化行业为例,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焦炭生产国,国内焦炭产量约4.4亿t,占全球产量的60%。但长期以来焦化行业对副产焦炉煤气进行“点灯”处理,从而造成了大量氢能资源浪费。

 

氯碱行业也长期存在副产氢气空放的现象,我国氯碱产业烧碱年产量基本稳定在(3000~3500)万t,每生产1t烧碱可副产280m³氢气,每年副产氢气总量可达(75~87)万t,该部分氢气若能进行回收利用,提纯后供应燃料电池车用燃料,将是一条较好的氢能利用途径。

 

随着传统产业逐渐开始重视副产氢能的价值,工业副产氢提升空间不断加大,在氢能产业发展初期和中期的氢源供给中被寄予厚望。

 

另一方面,PEM燃料电池原料氢苛刻的纯度指标对工业副产氢气纯化工艺和装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纯化技术面临着氢气纯度控制及其稳定性的考验,这也为氢气提纯装备企业带来了市场机遇。

 

以北京佳安氢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佳安氢源”)为代表的氢能装备企业正运用自己的创新技术,协助用户将大量工业副产氢提纯为燃料氢。

 

佳安氢源总经理江风向高工氢电透露,公司自开拓市场以来,已完成了多套MDP燃料氢气除杂装置建设。其中向淄博齐塑环保氢气净化充装站交付了MDP-T500和MDP-T1000共2套装置,目前该站提供的燃料氢,不论氢气价格还是氢气品质,对比其他城市地区有明显优势,服务于淄博市及周边地区多个加氢站和燃料电池汽车运营企业。

 

随着五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群落地、首个国家中长期氢能规划的发布,我国氢能产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热潮,一场以氢能为支点,瞄准碳达峰、碳中和的攻坚战已然打响。副产氢的市场空间正在迅速扩大。

2022年4月11日 16:35
浏览量:0
收藏